Skip to content

Instantly share code, notes, and snippets.

@weakish
Last active August 20, 2017 08:48
Show Gist options
  • Star 0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star a gist
  • Fork 0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fork a gist
  • Save weakish/2192672 to your computer and use it in GitHub Desktop.
Save weakish/2192672 to your computer and use it in GitHub Desktop.
跋經學書

李源澄. 經學通論[M]. 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,2010年3月. ISBN 978-7-5617-7362-8

一、論經學之範圍性質及治經之途徑

經學之「經」,以「常法」爲正解,不必求「經」字之本義。(1)

此全書中心之所在。李氏以經學爲常,故其於後頁更云:「而所謂經學者,惟漢儒之通經致用、宋明儒之義理之學足以當之。漢儒之學偏於政治,在吾先儒則以爲外王之學;宋儒偏於內心修養,在吾先儒則以爲內聖之學。」(5)其不言清儒者,以爲清儒但能通名物訓詁而已,非涉常道,故不得目爲經學矣。而此通經致用之漢儒,則屬今文學。李氏於《論經學流變》一節即言:「經學之所以成爲經學者,西漢今文學與宋之理學耳。若言注釋之功,則以清人爲最,而東漢古文學則其導夫先路者焉。」(24)此與蒙文通同調:「學至清世,然後有純工考據之漢學,此學術之衰也。」而廖平亦言:「前世爲類書者,散羣書於各類之中;清世爲義疏者,又散各類書於經句之下。」(蒙、廖說皆見蒙文通《廖季平先生與清代漢學》,經學抉原[M]. 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6年8月:103-104. ISBN 7-208-06300-1 )則李氏之說,本諸清今文家之言,而較廖、蒙爲平允。又,李氏云:「漢代去古未遠,又未有外來之影響,其變不巨,故漢儒可以服古入官,通經致用;宋代佛學輸入已久,教義已大明於時,故宋儒得出入二氏,反而求之六經,以中興儒學。今西人學術之來中國方且萌芽,吾人於固有學術有重新認識之必要,安敢望漢宋儒者之事乎?然此固經學將來之正路也。惟其如此,然後可以推陳出新,繼續前人文化。」(6)則其固念念不忘維持經學之經常矣!苦心孤詣,可嘆。若吾則視經學爲治小學之資糧,故清儒爲功甚巨,而通經致用、講求心學之輩,皆無足觀。

然吾人所謂經學者,漢代始有之學問也。(2)

吾國載籍分類,其最簡者莫過於四部,以其內容大別之,則理與事而已。於事則史,於理則子,雖史之中未嘗不言理,子之中未嘗不記事,從其多者,則一言理、一紀事耳。(2)

「記事」、「紀事」,原文如此。

夫經學者,史與子合流之學問,固非史學,亦非子學,而與子史皆有密切之關係,蓋起於晚周而成於漢代。(3)

三、論經學流變

佛學自漢輸入中國,漢末道教亦興,魏晉南北朝佛道皆盛,其時儒學雖微,尚足以抗,隋唐以後,佛法大盛,道教亦爲李唐國教,當時幾無謂儒學,宋儒欲中興儒學,不得不宏闡義理。(21)蓋宋儒自有《四書》而後經學足與佛、老相抗,宋以後言義理之學雖亦多方,要無出其外者也。(22)

而《易》、《禮》於斯時(虛案:魏晉南朝)獨盛者,以《易》與《老》、《莊》通流,爲玄學之宗,而南朝重門閥,禮爲南朝士大夫所業也。其時《論語》之學亦盛,由佛學入中國以後,孔子與佛學之比較,爲時人所欲知,故學者喜延求《論語》,皇侃《義疏》所存《論語》遺說,往往以佛義釋儒,雖爲學者所譏,而《論語》之見重此時,則由於此。(22-23)

自隋唐設進士科以來,文學即代經學而興,雖有明經一科,不逮進士遠甚,故經學盛於兩漢,南北朝尚有家法,其時佛學、文學雖盛,經學尚足與抗,自後則日就陵夷,清人始起而振之。夫清廷取士以朱學、以文章,而樸學猶盛者,則以社會之風尚爲多,亦猶古學之在東漢、理學之在宋世,皆不賴政府之提倡。然必有一二大師崛起於其間,然後能轉移一世之風尚。(23)

四、論今古學

有今古文,有今古學。(25)

古今文者,若宋元刊本之與今世通行之本,所差在篇章之多寡,文字之異同,宋元刊本不能盡賢於通行之本,則古文亦不必盡優於今文。(25)

經學之爲經學,原以儒學納於經文之下而成,有經無說,亦不成其爲經學。故漢人重師說,先師所不傳,道亦不傳也。(28)

《周官》之於《禮經》,《左氏》之於《春秋》,非如《易》之有費氏古文、《書》之有孔氏古文也。其爲先秦舊書,雖有徵驗,而非漢初諸師所傳,非西漢人所謂經學。博士於《逸禮》、《逸書》尚拒之,何況於《周官》、《左氏》乎?(29)

五、論唐修五經正義以前之經學

今文明大義,古文重訓詁。(35))

愚以爲此條爲以下諸條之統帥。既重訓詁,則不能不兼通今古,並通數經,而其書亦因此爲富,其人亦因此多博通。

今文多專經,古文多兼經。(35)

今文守章句,古文富著述。(35)

今文多墨守,古文多兼通。(35)

今文多樸學之儒,古文多淵雅之士。(35,36)

蒙文通《廖季平先生與清代漢學》,論清世考據之學,以爲「移說經之文以說《漢書》、《文選》也可,移說《漢書》、《文選》之文以說各經也亦可,經術之敝至此,則又何說哉」。(《經學抉原》p104)實則此正清儒繼承漢古文學淵雅處。

古文學爲後起之學術,古學家率先通今學,故東漢古文家皆混合今古,醇粹之古學,至魏晉始完成,蒙(虛案:文通)先生已嘗論之。以治學之態度言之,今學略於訓說文字,而古學則以訓說文字爲長。故通經致用,今學爲優;釋文正讀,古學爲最。鄭玄雖兼通今古之學,其治學純爲古學精神,況兼通今古,本東漢古文學者之通例。(36)

六、論宋元明經學

東漢古文之學與宋代經學之異,在乎求之於外與求之於內之不同。求之外者則文獻是徵,求之內者則義理是從。一爲史學,一爲心學。(43)

蒙文通《經學抉原》亦云:「自啖助、趙匡下及黃澤、趙汸,說經非無可取,洛、閔、姚江之學,直可建諸天地而不悖,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,然其以說經為餘事,於聖作賢述之本、師法條例之奧,即謂之未留意及之亦可也。」(蒙文通. 經學抉原[M]. 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6年8月:80-81. ISBN 7-208-06300-1)雖推崇宋學至「建諸天地而不悖」、「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」,亦不能不承認其「於聖作賢述之本、師法條例之奧,即謂之未留意及之亦可也」。

宋學之長,在能不爲成談所囿,弊乃在於以義理懸斷事實,捨實證而任心知耳。然北宋與南宋又異,北宋儒者大抵深通古義,猶能自成一家。南宋以後,學者於古義每不屑措意,元明之學風,實南宋開之,故南宋與元明爲一期也。此期學風在乎聖人之心,以說經學爲餘事,經學盛而經注衰也。南宋之學,以朱子集其大成,朱學之盛於南宋,求之北宋,無一人可以相比。朱子謂:「《五經正義》,《周禮》最好,《詩》、《禮記》次之,《書》、《易》爲下。」非於注疏用力甚深,何能爲此言乎?朱子注《論語》不刪重出之章,注《詩》亦存異文於注而不敢改字,猶是古人謹慎之意,獨於《大學》移文補傳,爲啓王柏《書疑》、《詩疑》之妄誕耳。(45)

及明《四書五經大全》出,則舉注疏而悉廢之,並《禮記》亦廢鄭注而用陳㵆,於是學者不復知有古義。論者謂明不如元,元不如宋,豈不信哉?(46)

七、論清代經學

清人所謂徵實者,乃徵之於故書,非徵之於實事。言書冊則漢爲近古,故漢學之興乃必然之事。其治學態度,專以注釋書冊,亦爲東漢古文學之態度,乾嘉之學實東漢古文之學也。(48)

今之所謂出土文獻者,亦孔壁古文之類也。

十一、論讀三禮

朱子注經,多異舊說,而爲《儀禮經傳通解》,往往全錄鄭、賈之文,蓋徵實之學,不可以理推求,必須有所本也。(72)

陳蘭甫論讀《儀禮》之法,曰分節,曰繪圖,曰釋例,此三者,清儒已爲之,故唐人以《儀禮》爲難讀,張之洞反謂《三禮》之《儀禮》最易治,則所遇之時異也。(72,73)

《禮記》一書,與古史傳記諸子相通,不僅爲《儀禮》之附庸而已。(73)

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. Already have an account? Sign in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