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Instantly share code, notes, and snippets.

View strint's full-sized avatar

Xiaoyu Xu strint

View GitHub Profile
@strint
strint / .gdbinit
Created December 23, 2022 07:05 — forked from skyscribe/.gdbinit
GDB init file to print STL containers and data members
#
# STL GDB evaluators/views/utilities - 1.03
#
# The new GDB commands:
# are entirely non instrumental
# do not depend on any "inline"(s) - e.g. size(), [], etc
# are extremely tolerant to debugger settings
#
# This file should be "included" in .gdbinit as following:
# source stl-views.gdb or just paste it into your .gdbinit file
http://tabs.ultimate-guitar.com/n/nick_cave_and_the_bad_seeds/to_be_by_your_side_crd.htm
To Be By Your Side-Nick Cave (Composed by Bruno Coulais)
From "Le Peuple Migrateur" or "Winged Migration" movie soundtrack
Nick Cave official website: www.nick-cave.com
Tabbed by Limace31
This is a pretty song, easy to play though with some subtleties…

##编程方法

##版本控制

本文是胡适先生1932年6月27日所作。虽然30年代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已经过去,现在的时代已经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,但是,读来还是感觉受益匪浅,胡适先生的谆谆教导之情溢于言表。本文中,胡适先生认为,大学生毕业有三条路可走:继续做学术研究;寻着相当的职业;做官,办党,革命。文中分析了大学毕业后遇到的“陷阱堕落的方式”,并给出了三个方子。

  这一两个星期里,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,都有很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。

 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,不妨幼稚一点,不妨吵吵闹闹,社会都能纵容他们,不肯严格地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。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。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,他们的担子真不轻!我们祝他们的成功,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,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——虽未必是救命毫毛,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!

  你们毕业之后,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: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;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;此外还有做官,办党,革命三条路;再有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。

http://zhuanlan.zhihu.com/panta-rhei/19638353

本来应该是怎样的?孙尉翔

知乎改版之后的个人时间线又改回系统推荐型了,于是我看到了一些“教育”话题的内容。有一个问答是大学出勤率低取消考试资格,合理么?思想非常混乱。

事实上,到现在为止,教师也就只有在985、211高校能够试着履行一些大学教育的理想。很多二本大学也许课堂教育确实烂。这本来是不正常的现象,却作为讨论问题的前提,所以很多学生的不去上课的理由其实就是一种“你不仁我不义”,也挺无赖,并非文化人所为,没什么值得理直气壮。

我发现我们现在的社会大多数人都不敢去提最本原的问题,不敢去提理想性的、原则性的问题。例如“大学应该是怎样的”、“什么是科学”、“为什么要这样做科研”等等。很多学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都没做过这类教育。为什么呢?不是不知道,而是不敢说。因为所有大学校长都心知肚明,自己并非能自由地追逐大学教育的理想。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大国,大学不管它还能是别的什么,它首先已经是一个行政级别单位了,于是第一条就是要对上负责,若有什么自由的空间,那也是“戴着脚拷跳舞”。如果自己反正做不来,何苦多谈那些“普世价值”的理想?所以这类问题变成都少谈。同样的问题存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。你只能按照当前的政治风向谈点合适的,不能一下子追问到本源。一件事情想要名正言顺,最多只能求助于当前的政治buzzword,经不起再严格的推敲了。

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施一公 精选 已有 112845 次阅读 2010-8-4 14:58 |个人分类:未分类|系统分类:科研笔记

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,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与同行交流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。有些国内的科学家,实验做得很漂亮,但常常苦恼于论文的写作力不从心,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。本文从博主的亲身体验出发,给博士生、博士后、以及年轻的PI提供一个借鉴。文章最后做简短总结。

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,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(英语四级考试仅为“良”),写作尤其糟糕。初到美国之时,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,读一篇JBC的文章要五、六个小时,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,心里压力极大。

很幸运,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(Johns Hopkins University)攻读博士学位时,1991年4月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。听了我的苦恼后,John告诉我,“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, and you will be 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”(每天花45分钟读《华盛顿邮报》,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)。这条建议正合我意 - 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!于是,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,都会在十点左右花一小时的时间阅读《华盛顿邮报》,主要看A版(新闻版)。刚开始,我一个小时只能读两、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,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。但不知不觉间,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,1992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,我跟踪新闻,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、五个长篇报道,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。

  • 建立跟已有知识的联系
  • 知道越多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新的知识
  • 每个知识点都有对应的例子
  • 快速过一遍(有直观的认识),然后详细的看,扫清理解的障碍,最后详细的练习(有严格的理解)

一种文化就提供了一种值得一过的生活模式。

希腊哲学家:

中国士大夫:

培根、笛卡尔:

黑客:

为什么要活着?
除了不得不的被动原因之外,还有一个主动的原因:存在着值得一过的生活。